U16女足友谊赛,啃下了一块白俄罗斯“小饼干”,比分牌上亮闪闪的2-0,挺解渴的,不是吗?张露比这名字,听着就自带三分飒气,独中两元,更是锦上添花。但咱们能不能先冷静一下,这“开胃小菜”下肚,真能管饱?
先别急着敲锣打鼓,唱赞歌。对手是白俄罗斯U16,这“战果”的成色,得仔细掂量掂量。倒不是说人家是“软柿子”,而是放在国际女足这盘大棋里,这胜负的权重,恐怕没那么举足轻重。
这就好比,你段考名列前茅,的确值得小酌一杯。可如果试卷是幼儿园级别的,那...这酒的味道,是不是就变淡了?
实话说,现在中国女足的“脉象”,有点像心电图,忽高忽低。巅峰时期,那可是傲视群芳,捧杯拿到手软。这几年呢?成绩像溜滑梯,青黄不接的警报也拉了好几年了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有人抱怨,社会对女足的“眷顾”不够,愿意踢球的“小花”越来越稀缺。这话有点道理,看看隔壁男足,就算屡战屡败,依旧自带光环。女足呢?赢球时彩旗飘飘,输了,好像也就掀不起什么水花。
可仅仅是“偏爱”的问题吗?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。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问题归咎于“重视不足”的时候,有没有考虑到,是不是有些更深层次的“暗礁”被我们忽略了?比如,青训的“土壤”是否肥沃?教练的“技法”能否跟上国际潮流?女足姑娘们的“饭碗”,端得是否牢靠?
还有人觉得,女足的式微,跟社会对女性的“刻板印象”脱不了干系。仿佛女孩子就该是温婉可人的,踢足球这种风吹日晒的“苦差事”,跟她们格格不入。这种论调,简直是无稽之谈。踢球是兴趣,是自由,凭什么要被贴上标签,被道德绑架?
当然,也有人指出,现在的足球圈太“浮躁”了,资本的眼睛只盯着短期效益,青训这种需要细水长流的“慢功夫”,自然不受待见。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,但问题的关键是,足球的本质不就是一场商业游戏吗?看看欧洲那些豪门,哪个不是靠商业运作撑起来的?
所以,症结不在于“要不要商业化”,而在于“如何正确地商业化”。如果商业化只是意味着砸钱引进外援,而对青训“视而不见”,那中球,无论是男足还是女足,恐怕都只能在原地打转。
再说回这场U16的比赛。小胜一场,固然令人欣慰,但更重要的是,要从这场比赛中照见自身的不足,找到突破口。看看人家欧洲女足的青训“生态”,再看看咱们的,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单从数据来看,中国女足的注册球员人数,远逊于欧美发达国家。这就意味着,我们的选材面窄,能冒出“明日之星”的概率自然就低得可怜。
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一场友谊赛的胜利上,不如静下心来,深耕青训,提升教练水平,改善女足运动员的待遇。
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:足球不是靠纸上谈兵就能搞上去的,需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身体力行的改变。别只盯着眼前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更要放眼未来。否则,等这批U16“毕业”了,咱们可能又要扼腕叹息:“中国女足,怎么又掉链子了?”